杏花天·鬢棱初翦玉纖弱
杏花天·鬢棱初翦玉纖弱。宋代。吳文英。 鬢棱初翦玉纖弱。早春入、屏山四角。少年買困成歡謔。人在濃香繡幄。霜絲換、梅殘夢覺。夜寒重、長安紫陌。東風(fēng)入戶先情薄。吹老燈花半萼。
[宋代]:吳文英
鬢棱初翦玉纖弱。早春入、屏山四角。少年買困成歡謔。人在濃香繡幄。
霜絲換、梅殘夢覺。夜寒重、長安紫陌。東風(fēng)入戶先情薄。吹老燈花半萼。
鬢棱初翦玉纖弱。早春入、屏山四角。少年買困成歡謔。人在濃香繡幄。
霜絲換、梅殘夢覺。夜寒重、長安紫陌。東風(fēng)入戶先情薄。吹老燈花半萼。
上片“鬢棱”五句,憶年青時(shí)情景。言室中伊人剛剪成了一種有棱有角的鬢發(fā)新式樣,其形體纖弱,更顯得婀娜多姿。春天的氣息早已從屏風(fēng)四周向房中滲透進(jìn)來。在春暖花香之時(shí),有位少年男子在這香氣彌漫的繡屋中偷懶假寐,引起了屋中伊人善意的取笑。
下片“霜絲換”四句,敘老年情景。言如今這位少年已是人老體衰,發(fā)如秋霜,處境猶如凋零的梅花,也似黃粱夢醒。雖然身處繁華似錦的臨安都城,但老人的感覺恰如夜深寒重一般壓抑;春風(fēng)雖象從前一樣吹拂著室中的燈光,然而老人也只感到它只是為了要吹滅燈光,吹殘梅花,而沒有了以前年青時(shí)代感受到的春的溫情。
全詞直敘今昔對春的感受,愈發(fā)顯出了詞人對老境凄涼的深有體會(huì)。此詞與辛棄疾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詞:“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(qiáng)說愁。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欲說還休,卻道天涼好個(gè)秋”。兩相對照參閱,則可見吳詞之直,辛詞之曲也。
唐代·吳文英的簡介
吳文英(約1200~1260),字君特,號夢窗,晚年又號覺翁,四明(今浙江寧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吳氏。與賈似道友善。有《夢窗詞集》一部,存詞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與一卷本。其詞作數(shù)量豐沃,風(fēng)格雅致,多酬答、傷時(shí)與憶悼之作,號“詞中李商隱”。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。
...〔
? 吳文英的詩(325篇) 〕
近代:
趙熙
海風(fēng)吹處盡浮云,月蝕瑤臺色色昏。誰識卅年辛苦力,老來含淚入斯門。
海風(fēng)吹處盡浮雲(yún),月蝕瑤臺色色昏。誰識卅年辛苦力,老來含淚入斯門。
明代:
唐之淳
斗草聽鶯非我事,傍花隨柳亦閒人。如今去作扁舟客,燕趙江淮過一春。
鬥草聽鶯非我事,傍花隨柳亦閒人。如今去作扁舟客,燕趙江淮過一春。
宋代:
韓淲
蝴蝶為莊周,黃粱熟邯鄲。蘧然一夢覺,茫茫天壤間。
相推明日月,來往成暑寒。山林與鐘鼎,胸中了不干。
蝴蝶為莊周,黃粱熟邯鄲。蘧然一夢覺,茫茫天壤間。
相推明日月,來往成暑寒。山林與鐘鼎,胸中了不幹。
宋代:
釋紹曇
美如西子離金闕,嬌似楊妃倚玉樓。
猶把琵琶半遮面,不令人見轉(zhuǎn)風(fēng)流。
美如西子離金闕,嬌似楊妃倚玉樓。
猶把琵琶半遮面,不令人見轉(zhuǎn)風(fēng)流。
:
釋妙聲
故國江山入莫秋,煙波留與后人愁。古今不預(yù)興亡事,只有滄浪獨(dú)釣舟。
故國江山入莫秋,煙波留與後人愁。古今不預(yù)興亡事,隻有滄浪獨(dú)釣舟。
宋代:
高似孫
依松屈曲疑無路,十里廿里香深沍。
殿臺平入蓬萊圖,人煙盡屬天臺賦。
依松屈曲疑無路,十裡廿裡香深沍。
殿臺平入蓬萊圖,人煙盡屬天臺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