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宇文判官
寄宇文判官。唐代。岑參。 西行殊未已,東望何時還。終日風與雪,連天沙復山。二年領公事,兩度過陽關。相憶不可見,別來頭已斑。
[唐代]:岑參
西行殊未已,東望何時還。
終日風與雪,連天沙復山。
二年領公事,兩度過陽關。
相憶不可見,別來頭已斑。
西行殊未已,東望何時還。
終日風與雪,連天沙複山。
二年領公事,兩度過陽關。
相憶不可見,別來頭已斑。
譯文
往西前行已經很遠了,仍然沒有窮盡之時,回首東望又不知何時才能返回家鄉。
成天面對的都是狂風和暴雪,放眼望去直達天際的是連綿重疊的沙漠和山丘。
我從事公職已歷兩年,曾兩度經過陽關。
想念你卻見不得你,分別之后,我的頭發都已經斑白了。
注釋
⑴殊:很,極。
⑵陽關:古關名,西漢置,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董灘附近。
⑶斑:斑白。
這首詩作于公元750年(天寶九年)。當時,詩人供職于高仙芝幕府,不受重用,因而心情壓抑,此時詩作中大都有思鄉之語,這一首為其中最沉郁、傷感者。
首聯兩句以鮮明對比來說明離家西行已越發遙遠,返回之期更是渺茫,只能在極度思鄉之時偶爾回首而已,可是行程仍然繼續往西,那種無奈與沉痛扣人心弦。頷聯寫自然環境的惡劣和景物的重復單調,使詩人在無聊的旅途中,更增對家鄉的懷念。頸聯極言時間之延滯,路途來回之遙遠,表明詩人對域外生活已經十分厭倦,如此則更見思鄉之苦,思鄉之切。尾聯寫詩人與友人分別后不到一年就頭鬢斑白,可見其受愁思煎熬之深。
唐代·岑參的簡介
岑參(約715-770年),唐代邊塞詩人,南陽人,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,后徙居江陵。[1-2] 岑參早歲孤貧,從兄就讀,遍覽史籍。唐玄宗天寶三載(744年)進士,初為率府兵曹參軍。后兩次從軍邊塞,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;天寶末年,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,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時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樂山),世稱“岑嘉州”。大歷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
...〔
? 岑參的詩(374篇) 〕
明代:
守仁
沈沈蓮漏滴初乾,忽忽天涯歲又闌。貝葉讀殘香篆盡,梅花吹斷角聲寒。
舊文每許閒人錄,新句寧容俗眼看。共喜太平林下客,暮年生計托蒲團。
沈沈蓮漏滴初乾,忽忽天涯歲又闌。貝葉讀殘香篆盡,梅花吹斷角聲寒。
舊文每許閒人錄,新句甯容俗眼看。共喜太平林下客,暮年生計托蒲團。
宋代:
劉克莊
我與蒙倛相類,君似季咸而非。
老子曾傳口訣,道人勿泄天機。
我與蒙倛相類,君似季鹹而非。
老子曾傳口訣,道人勿洩天機。
明代:
黎崇敕
南旺山河是舊游,相逢何幸此登樓。孤臺遠帶千峰色,一水中分兩地流。
石畔葵榴侵客袂,門前楊柳系仙舟。明朝又趁南池勝,李杜遺文好更求。
南旺山河是舊遊,相逢何幸此登樓。孤臺遠帶千峰色,一水中分兩地流。
石畔葵榴侵客袂,門前楊柳系仙舟。明朝又趁南池勝,李杜遺文好更求。
宋代:
汪元量
銷金帳下忽天明,夢里無情亦有情。
何處亂山可埋骨,暫時相對坐調笙。
銷金帳下忽天明,夢裡無情亦有情。
何處亂山可埋骨,暫時相對坐調笙。
明代:
莊昶
峽束蒹葭帶客舟,江涵星月傍人流。悲歌絕意關人世,縱飲無錢解杖頭。
海角往來都此興,心端涬溟浪誰愁。不眠猶抱閒來膝,山狎浮云水狎鷗。
峽束蒹葭帶客舟,江涵星月傍人流。悲歌絕意關人世,縱飲無錢解杖頭。
海角往來都此興,心端涬溟浪誰愁。不眠猶抱閒來膝,山狎浮雲水狎鷗。
:
弘歷
風槐煙柳綠成帷,影度紗欞午日遲。暫向幾馀閒學草,偶因吟罷亦敲棋。
曲池新漲分魚子,碧宇高空放鶴兒。最愛子西傳好句,依稀山靜小年時。
風槐煙柳綠成帷,影度紗欞午日遲。暫向幾馀閒學草,偶因吟罷亦敲棋。
曲池新漲分魚子,碧宇高空放鶴兒。最愛子西傳好句,依稀山靜小年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