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標不治本的成語故事

拼音zhì biāo bù zhì běn
基本解釋標:樹枝的末梢,指事物的表面或枝節;本:草木的莖或根,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。只從表面上、枝節上加以治理,不從根本上加以解決。
出處柳建偉《英雄時代》第28章:“偉哥這種藥,治標不治本,我勸你還是不試為好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治標不治本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治標不治本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隨行就市 | |
食不充口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35卷:“真是衣不遮身,食不充口,吃了早起的,無那晚夕的。” |
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 | 宋·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乎!’” |
難以置信 | 馬克·吐溫《競選州長》:“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,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。” |
香草美人 | 漢·王逸《離騷序》:“《離騷》之文,依《詩》取興,引類譬諭,故善鳥、香草、以配忠貞,……靈修、美人,以譬于君。” |
窮家富路 | 清·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23回:“再者銀子雖多,賢弟只管拿去。俗語說得好:‘窮家富路。’” |
意氣風發 | 三國 魏 曹植《魏德論》:“武皇之興也,以道凌殘,義氣風發。” |
漏洞百出 | 姚雪垠《<歧路燈>序》:“我們從《歧路燈》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,而是各種世俗人物,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。” |
毀于一旦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毀之。” |
溢于言表 | 明 朱舜水《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》:“來書十讀,不忍釋手,真摯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 |